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25%上升到88%、每百名中小學生擁有計算機從8臺增長到12臺、師生實名網絡學習空間超過6.3萬個……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快速推進,基礎設施普及程度大幅提升、信息化教學應用基本普及。
廣大貧困、邊遠、落后的農村學校學科專任教師不足、優質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一直是我國教育的“短板”,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塊“硬骨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字,目前,全國已有6萬多個教學點加速配置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告別了長期因缺師少教無法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的歷史,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共培訓教師940余萬人。
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將優秀的教育資源輸送到邊遠山區,輸送到邊邊角角現在已經不是空談與夢想,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已經并正在改變著教育和學習的方式。
專家指出,5年來,我國已初步建成覆蓋廣、層次立體豐富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教育信息化各項指標實現了翻倍甚至數倍增長。搭乘著信息技術,課堂得以突破三尺講臺的空間范圍,同時課本也放大到各種平臺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實的短板。
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同時,信息化手段也促成了現代社會中教育資源五彩斑斕的打開方式:足不出戶就能向千里之外的名師學習、大數據診斷學生的知識短板和漏洞、針對每個人精準搭建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