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世界上誕生第一臺程序教學機時,技術樂觀主義者就曾放言:教師在不久的將來會消失,機器將完全代替教師。即使是55年后的今天,“教師消亡論”仍然十分常見。但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在于教書育人,唯有老師的人格與精神才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去實現,因而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成為社會共識,教師的身心健康、職業發展廣受社會各界關注。
一份基于大數據調研的《中小學教師職業現狀》顯示,倍感壓力的教師群體中,男教師、老教師與副科教師的壓力更大。相關數據的披露,足夠引起專家、學者、媒體,以及教育管理者的重視和關心。
近一半教書“先生”欲逃離
按照社會上的職業屬性劃分,人們常常會對某類職業進行性別預設,如警察、護士。如今,教師職業中,男女比例也存在嚴重失衡的現象。不僅新晉教師中男性人數在減少,而且在職教師中男性還紛紛逃離。
據公開數據,全國27所師范類院校中,在校師范生男女比例差距明顯加大——女生達65.3%,男生僅占34.7%。這意味著,未來國內大批教師中女性幾乎兩倍于男性。而僅有的三成男生中,最終選擇進入學校、走上講臺的更是鳳毛麟角。而《中小學教師職業現狀》顯示,目前有近一半的男教師表示愿意從事其他工作。
校園中的教書“先生”蹤影難覓,能夠堅守崗位的男教師,應該會被當作“大熊貓”重點保護起來吧?
事實并非如此。報告顯示,多數男教師背負壓力,甚至有超過60%的男教師明確表示“壓力山大”,瀕臨崩潰邊緣。
超負荷的壓力或許與男女教師比例失衡、收入、家庭負擔、社會地位等有著直接關系。直接體現為:教師收入水平較低低,男教師養家難;工作繁忙責任重,無暇顧及家庭教育;社會對男教師認同感偏低。
一位剛畢業的師范生描述自身的經歷:“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入教師隊伍,收入3000,除去房租、水電、吃喝,一個月下來囊中羞澀?!边@并非是個例,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男性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男老師也像其他職業的男性一樣,需要賺錢養家,需要娶妻生子,每月4000塊不到的工資,養家之難可想而知。對此,知乎上常有男教師自嘲:拿著這點工資,相親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老師,只能說自己是事業單位的。
繁重的教學工作同樣是男教師難以承受之痛。備課、教研、聽課、開會、批改作業、教學反思,撰寫各種業務學習報告。此外,許多隱形的勞動付出并沒有計算在內,責任劃分不清更是讓老師多了很多隱形的工作負擔。“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男教師對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在工作與家庭的天平上漸漸失衡。
男教師身為校園中的“大熊貓”卻沒有享受到國寶級待遇,足夠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視。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待遇,并抬高教師門檻,或許才幫助男教師們改變現狀。
手握“保溫杯”的老教師
教齡較長的老教師作為教師群體中最有經驗、威望的一群人,也有著自己的煩惱。公開數據顯示,占用教師工作時間的并非全是教育教學工作。真正用于教學及相關準備的時間在整個工作時間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為耗時耗力的非教學任務。
在對教師職業現狀調研中,同樣能夠驗證這一現象。70%的老教師認為非教學性相關的事物太多,這是帶給他們壓力的最主要因素。這些非教學任務種類繁多,覆蓋了形式化的行政工作、日常文書整理、各種分析報告數據以及各種業務學習的筆記等。這里的每一項工作似乎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關系著學校和教師的督導考核評估。
對于精力充沛的年輕教師來說,或許可以“忍痛”處理這些非教學性工作,對于手握“保溫杯”的老教師來說,明顯“吃不消”。老教師們開始意識到,信息化教育的落實將是他們擺脫沉重教學負擔的最后一顆稻草。
“過去每天批改作業都會占用我至少2個小時的時間,而現在每天我只要花半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作業布置和檢查,軟件還會自動生成作業報告,提供數據分析。這樣的話,全班知識點掌握情況就會一目了然?!毙熘菽持袑W劉老師對于信息化技術助力教學工作有著深刻地體會。
隨著互聯網教育平臺的興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減少了備課、制作課件、布置作業、出試題、教學反饋等工作量。在高教齡的老教師中,71%的教師渴望盡快提升信息技術使用能力。老教師積極擁抱變化,年輕教師更應如此。
年輕教師的適應能力強,對老教師何嘗不是一種沖擊?教育是終生的教育,教師需要有一份時刻堅守的平常心,同時在堅守中不斷創新。新技術融入教育后,老教師更擔心自己能否趕上年輕教師的腳步,能否適應新的環境變化??梢?,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并不比男教師小。
44%副科教師想跨行跳槽
過去32個教師節里,主科教師被鮮花和賀卡圍繞,讓副科教師好生羨慕。被冷落的副科老師長期處于尷尬地位。
調研數據顯示,非語數外的副科教師中有62.8%認為壓力大,他們認為壓力大的原因分別為收入低、社會地位低和非教學性相關的事物太多,分別占比72.4%、66.5%、64.1%。
據了解,教師的薪資由每月工資和每學期的績效構成??冃Ш饬砍蔀楦笨平處煹碾[痛。主科教師通常能夠通過學生成績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副科老師的教育成果卻不好衡量,沒有了升學要求更是處在教學邊緣,這直接導致主科教師在績效收入上高于副科老師。加上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多數為主科教師,使得兩類老師的收入差距進一步增大。
除了收入上的差距,讓副科教師最傷心的是被“邊緣化”、不受重視。主要表現在:職稱評選少有副科教師提名。原因不言而喻,中小學中,學校要通過學生成績、升學率等因素來綜合評估教師教學技能,史地化生等學科在學生升學時沒有考核,這些科目的老師在評定職稱時優勢驟減。
西湖區某小學體育課陳老師坦言:“語數英老師的教師節過得紅紅火火,我都有些‘嫉妒’他們了?!北M管體育老師不用批改作業,但每周的工作量并不少。他每周要上14節課,而且要陪著孩子們一起運動,兩節課下來也挺累的。陳老師笑稱,希望在明年的教師節可以收到學生的小卡片。學生對于副科的偏見,這種挫敗感在教師唯一的節日里尤為強烈。
正因為上述原因,調研過程中有44%的副科教師明確表示,如果有機會從事其他職業,他們會果斷放棄教師職業。
既如此,又該如何提升副科教師的職業忠誠度,發揮他們自身價值?
今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特別強調要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推進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和基地創建。以開齊開足美育課程為重點,研制《學校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此外,還相繼發布了《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辦法》《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等文件,讓素質教育落實到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在促進教學活動的全面進行的同時,期望更多副科老師能夠從“幕后”走到“臺前”。
同為教師群體中“壓力山大”的男教師、老教師、副科教師,他們更需要得到公平有效的激勵機制,自由公正的成長空間,這些都是教師獲得職業尊嚴的重要基礎。他們在默默承受壓力的同時,心底時刻蘊藏著一份對教育教學事業的殷切希望。(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