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生以來,其對我們的經濟和商業模式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但相比之下,互聯網對于教育的影響卻似乎要小得多。為什么?”
不久前,在由北京師范大學、美國北得克薩斯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美智慧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這便是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在為大會致辭時所提出的一個問題。
所謂“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通俗說法,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梢?,智慧教育的發展與網絡和信息化息息相關。也正因為如此,董奇這個問題也就變得十分重要了。畢竟,未來將是一個網絡化和信息化的社會,教育如果不能駕馭這一潮流,便不可避免地被網絡大潮所淹沒。
當然,相較于延續多年的傳統教育模式,“智慧教育”依然還算是一個“新生事物”。那么,未來我們怎樣才能讓教育變得更加“智慧”呢?在此次大會上,多位專家給出了他們的解答。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
大數據智能的出現和發展,肯定會使個性化教育獲得極大的支持。在傳統模式下,教師只能夠對大家進行通俗化和一致化的教育。然而,大數據和智能化技術卻可以做到為每個學生“畫像”。當然,校長也可以為每位教授“畫像”,知道他們最精彩的地方是在哪里,學生目前的困難又在何處。這就會使得學生的才華得以充分發展,最終能為其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而且這種教育方案還能隨著大數據的應用逐漸得到修正。
目前,我國各種商業人工智能技術都可以轉化為教育所用。但我們也應看到,這種用軟件進行反饋,對人進行指導的技術也有其片面性,比如某些根據個人偏好推送專門信息的技術,便可能使某些人變得更加偏激。今后,我們在使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教育時,就要防止這樣的傾向。人工智能的出現有其好處,但也有它的不足,就像汽車出現需要我們制定交通規則一樣,我們需要制訂各種各樣的規則,讓人工智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及設備的發展,“虛擬現實+”成為發展趨勢,教育也成為虛擬現實非常重要的應用領域。教育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虛擬現實技術是新的、豐富多彩的、強大的教育技術是智慧教育的基礎性技術之一。
然而,虛擬現實技術畢竟是一種教育技術,是教育教學的輔助手段,它代替不了教師教學,要加強虛擬現實教育條件下的學習方法研究;同時,也要研究虛擬現實環境對學生帶來的身體和心理影響以及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因此,我希望教育和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也能夠未雨綢繆,針對虛擬現實心理學、虛擬現實社會學和虛擬現實法學等新的研究方向,開辟相關的人文社科研究。
目前,教育部已經批準建設200多個虛擬仿真教學中心,支持“虛擬現實仿真+教育”的發展,相信這將對教學方式帶來深刻影響。2018年,虛擬現實技術列入教育信息化的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明確要求全國高校、中小學、職業教育等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虛擬現實教育在全國教育體系內的推廣與應用勢在必行。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一個學校的辦學傳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的形成,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學生的一些社會發展性素養,如人際關系能力、團隊精神養成以及健全人格等,目前看來還只能在現實環境中,通過校園教育和工作后的社會實踐逐步養成。從這個角度講,課程教學不等于學校教育。目前,網絡教學可以把一門課程做到極致,但互聯網教學還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在這方面我們要避免炒作概念或片面地夸大作用。
在此前提下,我們要把網絡教育的重點放在何處?我認為一是改善網絡課程的質量,優化網絡教學的環境,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互動特性,發揮其大規模特性;二是要研究網絡課程的標準和認證方法,建立學習監督機制和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提高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律性和選課完成率。同時,我們還要強調統籌規劃,探索資源整合,避免重復建設和分散建設,以順應網絡教學的特點和初衷。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
在“摩爾定律”仍然有效的情況下,人工智能必然會在很多流程化、重復性的工作崗位上替代現有的很多崗位。因此,教育應盡快背棄人工智能的應試訓練,我們如果還是天天做卷子、刷題,用機器人學習的方式教學,人類的智慧就會大大減少。智慧教育要真正回歸教育智慧的本源,讓教育幫助孩子們實現幸福的人生,這是最高宗旨。所以教育要走差異化道路,因材施教,真正發揮人性的特點。
做智慧教育是很長遠的一條路,同時又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不要以為有了當今科技的支撐,智慧教育很快就能成型,這顯然過于樂觀。我們今天看到的智慧教育的設施和模式,可能只是未來成熟模式的冰山一角。所以,要避免對近期的教育估計過高,也要避免對長期的教育發展優勢估計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信息化的作用是可以如虎添翼的?!痹谖铱磥?,如果將教育比作一只老虎的話,智慧就是它的翅膀。兩者一定要有效地結合,而這種結合又要基于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教育精華,傳統的教育并不都是糟粕,而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發掘的精華。同時還要融入當今的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AI/VR等技術,這樣才能形成好的智慧教育的局面。(來源:中國科學報)
免責聲明:文章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僅供交流學習,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